來源:http://visa01.5d6d.com/archiver/tid-11808.html

語言問題是新移民的最大問題。每個人都知道,每個小孩都是語言天才。當我們初來美國看到可愛的洋小孩一口流利的英文,都會有點驚呀(當然西方人去中國看到中國孩子也是一樣的感受)。所以,許多語言學家告誡成年人,要學好語言就要像小孩那樣去學。郎艷霞博士是語言學博士,專門研究如何學好第二外國語,她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?
郎老師認為成人學英文需要先糾正三個認識上的誤區。


誤區一:大多數人相信會說是掌握一門語言的主要技能。
學英文的人不難注意到,很多語言老師從一開始就“教”初學者怎麼說;另外,人們一談語言,就會問“你會說……嗎?(Do you speak……?)”實際上,我們若觀察一下小孩子的說話過程就知道,小孩子要有至少一至二年的“聽”、“看”、“做”才開始學“說話”。


誤區二:“說”的技能是被“教”出來的。
很多人以為會“說”的技能是被“教”出來的。對於“說”的技能是否可教,語言專家們看法不一,但至少有三個理由支持會“說”並不是教出來的理論。
第一個理由基於對小孩子學說母語發展階段的觀察:聽和理解總是先於說話。第二個理由是,過了青春期的人不管在第二語言環境住多久,說第二語言的口音很少能達到像說第一語言的人的發音程度。如果說青春期是“說”的技能的一個關鍵因素,這就說明會“說”大概是有發展階段的,需要有水到渠成、瓜熟自落的自然條件才會產生。第三個理由是,“說”也許像小孩走路一樣,只是一個自然技能發展過程的結果,但掌握速度因人不同。

因此,那些以為一些學生說得好是被“教”出來的是一種誤解。實際上同一個老師,使用同樣的教材,同樣教學方法,投入同樣的時間,學生所取得的“說”的程度卻大不一樣。

當今一種很有名的語言學習理論把有意識的語言學習(learning), 比如課堂語法學習,與無意識的、逐漸獲得語言的學習(acquisition),比如孩子獲得母語的學習,加以區分,認為學會一種語言並不是靠學習有關語言的知識(語法、句型)而達到的,完全是由於學習者自然所得,因此稱為“自然法”(Natural Way)。這種理論把理解性地吸收語言信息放在首位。因此學會“說”的關鍵在於“輸入”信息的質量,即理解,而不僅僅是數量。這大概可以解釋很多人在英文環境多年,卻始終不會說,是因為他們大多數的“輸入”信息或完全不懂,或似是而非。
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些敢重複說敢重複問的移民英語學起來比較快。有些人沒有聽懂也不再問,結果什麼也沒有學到。


誤區三:孩子比大人學語言的速度快。
得出這個結論的原因是,孩子一來到英語環境,很快就能聽懂會說了。其實,如果給予成人同樣的語言環境,在同樣的時間內,成人獲得語言的速度應該快於孩子。對更小的孩子來說,他有好幾年語言熏陶的環境,這也是成年人沒有的。
郎老師認為,由於以上誤區很多人在學英文時就會有不務實的期望。一是急於求成,一開始學就想能夠張口說話,結果不僅說不出,而且因為急於想說,就不顧“聽”,因此無法進入“對話”階段。二是把說的希望全寄於正規的課堂語言知識訓練上,以為只要在課堂上把句型都學會,達到語法正確,就可以去跟美國人說話了,結果一走出門去,很少能遇到幾個“字正腔圓”、語法標準的美國人。三是背“字典”,或死讀“課文”,結果耗力不少,效果不佳,始終聽不懂,說不出。


學好一門語言要下一番苦功夫。


郎老師根據成人學英語的認知規律和癥結,設計了三級英語課程。一級課程是“識字認讀”,“聽音寫字”。二級課程通過身體對指令的反應理解性地“吸收”英文詞彙、句子及語法,類似小孩子的“聽”“看”“做”階段。三級課程是以背誦講說故事的方法學習成句、成段邏輯表達,目的是學會把字、詞連成句,把句連成段的自然說話邏輯表達。

總之,成年人學語言和小孩學語言的心態是不同的,成年人非常急功近利。可是欲速則不達,有求之心太強。小孩他是在語言的熏陶環境中自然學會的,不懂就問。成年人學語言愛面子,不懂裝懂,很難做到不恥下問。這些心態要調整過來。另外,成年人要學好英語要下一番決心,需要做一個長遠的計劃,需要耐心,注意在生活中點點滴滴地學習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revoya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